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手機選單
:::

近期新聞

    林子倫:台灣電力結構已從經濟調度、環保調度走向低碳調度,全綠電建築即將出現 列印
      資料更新時間:113-04-22 09:36

    林子倫認為,無論中央或地方政府,都能以各自的方式,為永續城市盡一份心力。圖片來源/未來城市、CSR@天下

    林子倫認為,無論中央或地方政府,都能以各自的方式,為永續城市盡一份心力。圖片來源/未來城市、CSR@天下

     

    自1992年,聯合國成員在里約熱內盧首度簽訂《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後,全球氣候行動已歷經30年,近年國際上多場會議都以氣候期中考為名舉辦,迫切檢視過去和未來30年全球行動,我們還能做什麼?

     

    行政院發言人林子倫,曾任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過去長年參與聯合國氣候峰會(COP),在幕後默默擔任台灣氣候外交的推手。今年他在天下SDGs論壇上分享,數十年的氣候會議與行動,不外乎由抗議、倡議及決議組成,如今他認為值得關注的趨勢是「韌性」。

     

    「強化韌性和強化淨零並重,」林子倫指出從2023年杜拜的COP28即可看出,先前從未被納入大會議程的健康醫療、與社福體系一再被提及,世界衛生組織(WHO)也首次於聯合國氣候峰會主辦對談。

     

    當國際行動走向強化韌性,在淨零與韌性並重的前提下,林子倫認為:「希望台灣不只是碳費,還有更長遠的碳定價規劃要做。」

     

    今年台灣適逢多重轉型挑戰迎面而來:國家能源轉型、碳費徵收制定、及產業永續轉型。公私部門如何因應,以下整理自兩場對談——行政院發言人林子倫、及企業永續發展協會(BCSD Taiwan)秘書長莫冬立的發言摘要:

     

    電價調漲、開徵碳費,為何勢在必行?


    對談主持人:「CSR@天下」頻道總編輯黃昭勇;與談人:行政院發言人林子倫。

     

    黃昭勇:近年國家邁向淨零,也出現不少綠能發展相關爭議,在氣候治理驅動下,中央與地方各自扮演什麼角色?又該如何攜手促成更好的轉型?

     

    林子倫:謝謝,我想這問題很重要。2022年當我們制定12項淨零關鍵戰略時,也一併考量城市勢必為關鍵角色,如交通運輸規劃、建築部門節能減碳等,城市都是當中很關鍵的節點。站在第一線關切地方企業與民眾的,也都是地方政府。為此最近中央成立對話平台,包含每年3月舉辦智慧城市展,去年開始加入「淨零城市」的主題。

     

    另外,我也看到地方政府近年陸續訂定「地方自治條例」,鼓勵在地永續發展,舉再生能源發展為例,各縣市因地制宜,利用在地資源優勢,各自投入風光電或地熱等。以區域電網系統來看,我想很多城市都能藉由強化自身能源優勢,在地發展出具備韌性的電力系統。

     

    從中央到地方,也有些創新做法出現。如經濟部標檢局目前正推動「整棟使用綠電的建築」,地方政府若能與這些綠能建築合作,輔導地方廠商進駐、直接取得綠電。未來中小企業想達成RE100(100%使用綠電),也無須自己慢慢買綠電達標。我想城市具備很多創新方案,中央與地方都能找到自己足以貢獻的領域。

     

    黃:現在熱議的話題包含碳費起徵費率、4月電價全面調漲,你認為政府應如何協助企業,將環境成本內部化呢?

     

    林:先推薦大家去讀英國倫敦政經學院研究《台灣的碳定價選擇》(Carbon pricing options for Taiwan),環境部目前制定碳定價的邏輯都遵循這篇。其中有張圖表值得關注,顯示台灣十多種分項產業的電力成本佔比。

     

    當時我看了很訝異,台灣多數重要產業的電力成本佔比不到10%,甚至很多都在5%以內。所以這次電價調漲,我也很感謝部分企業支持,有能力的企業用戶,至少得補繳到原來應有的用電成本。我想台電本來就不是為營利使用發電,至少不能讓台電營運不符成本。

     

    事實上,全台每期用電量700度以下用戶占比約94%。相信大家都很清楚電價須合理化,付得起的大企業,不該接受來自國家、來自全民的電力補貼,這都是不公平的交叉補貼。

     

    這次4月電價調漲,已做出細緻調整,我不便在此談數字。有關照顧能源弱勢,我們也都先算過,將偏鄉教育及醫療、社福相關機構等,納入凍漲行列,盡可能照顧受到衝擊的民眾。

     

    但是碳費這題,我認為未來民眾仍要有心理準備,排碳有價未來一定會產生相應的成本。

     

    應從缺不缺電,改談「電力系統轉型」


    黃:最後,2025年各國即將更新「國家自訂減量目標(NDC)」,台灣如何因應?

     

    林:台灣得務實面對自己的減碳情境。藉此先澄清NDC的意涵,例如韓國NDC訂到40%,因採用基準年為2018年、韓國達碳巔峰,實際上相比台灣以2005年為基準年、NDC訂24%,韓國NDC 40%減的量反而比台灣還少。

     

    不僅各國設定的基準年不同,每個國家產業結構差異,推動減量涵蓋部門也不同,如部分國家以農牧業為主,在國家淨零路徑裡排除農牧業等。所以我們不可能單就NDC設定的數字比較,聯合國提議的是「國家自己跟自己比」。

     

    回到台灣情境,我個人對此審慎樂觀,目前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已突破10%,今年春節全台綠電使用一度達到50%。當然有人會質疑,那只是短暫幾小時的高占比。

     

    對此我公開演說常強調,輸配電系統的典範正在轉移,過去總用固定能源配給的思維,認為全年度綠電達50%才叫做電力穩定,這其實是錯的。未來綠電使用趨勢,能源佔比會隨大自然環境變動,盡可能綠電使用極大化(如英國能現在能達到一天100%再生能源),而國家原訂50%燃氣則是為確保能源安全供應。

     

    建議各位觀察兩大綠電市場,一是綠電憑證交易市場、二是台電的電力交易市場,這裡頭有非常多商機,包含多數企業都已開始佈局的儲能。未來我們討論的焦點不是台灣缺不缺電,而是整個電力系統及電力市場的變化。我們已有很多企業投入輔助台灣供電或輸配電服務,不再讓台電扛下所有電力調度服務的供給。

     

    從過去經濟調度,轉換成環保調度——多燒天然氣、少燒煤,到如今走向低碳調度——事實上台電所有電力調度,儘可能都以越低碳的能源越優先。這當中系統性的轉變,我想也需要更多社會對話,讓大家了解電力系統轉變、輸配電新思維,這都將影響國家NDC規劃,理解才有助於清楚思考台灣NDC如何訂。

     

    企業永續轉型的四大主軸


    對談主持人:「CSR@天下」頻道總編輯黃昭勇;與談人:企業永續發展協會秘書長莫冬立。

     

    黃昭勇:BCSD成立於25年前,絕對是永續先行者之一。請教秘書長,最近3到5年有哪些國際永續發展趨勢?協會提供哪些服務協助我們的企業轉型呢?

     

    莫冬立:目前協會鎖定的議題主軸分別有:

     

    (一)氣候行動:

     

    的確25年前BCSD開始自己打電話向企業推廣參與國際碳揭露計畫(CDP),都被當作騷擾電話,但如今到處可見國際倡議,時代氛圍大不同。

     

    因此現在BCSD與企業推廣重點,包含幫助產業鏈廠商建立範疇一和二的碳排數據,利用區塊鏈技術、跨平台搜集,並提供統一的資料交換規格,協助產業鏈廠商降低共享數據的作業成本。

     

    (二)自然正成長、生物多樣性:

     

    所謂自然正成長(Nature Positive),意指企業營運行為,須從過去對於自然生態系帶來負面影響的做法,轉換成大多營運行為仍然可以為自然和社會帶來實質貢獻。協會將自然正成長視為推廣社會道德性的主軸。

     

    BCSD總會目前正與波士頓諮詢公司(BCG)、麥肯錫等大型國際顧問公司,共同發展出一套淨零指引,目前台灣BCSD預計在今年底中文化。

     

    (三)永續金融:

     

    近來最常被提及的主題,金融業資金能用於補足政府財政的不足,引領大規模的經濟轉型。簡言之,我們在減碳這條路上,將涉及社會更新、技術的汰換與升級,從研發到營利使用,都需要資金。最大宗資金來源就是來自銀行的投資策略規劃。

     

    BCSD現在推動做法,主要希望透過集體議和,協助一般產業與金融業者溝通,獲取資金落實永續轉型;並促進金融業者把資金,投放到好的公司或專案上。

     

    (四)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對減碳其實貢獻非常大。根據全球循環經濟倡議組織(PACE)報告,循環經濟有助於全球減碳至少30%以上。近兩年BCSD主推一項衡量工具「循環經濟轉型指標(CTI)」,目前在台灣已有電子業、半導體產業導入,未來我們將往下推展到食品業、農業與紡織業等。


    黃:企業營運要全面照顧到環境與社會並不容易,秘書長建議企業應該怎麼辦呢?

     

    莫:簡單提供三點建議,一是,搞懂法規政策,二要抓出利害關係人,三是尋求資金。

     

    首先,要先理解相關法規政策,先做到最低標的、不違反強制性規範;接下來,你去看國際上很多永續相關的自願性倡議,了解該生態系、認識策略合作夥伴的同時,還能逐步釐清自身產業的利害關係人有哪些,包含同業、客戶、投資者與消費者等;最後,轉型所需的資金來源,如同前面提及的永續金融發展,在您釐清利害關係人後,資金合作來源相對也會更明確。

     

    新聞時間:2024/04/02

    資料來源:CSR@天下(另開新視窗)

    :::
    ▲開啟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