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手機選單
:::

高雄市調適執行方案及成果

           高雄市本身於調適發展上,配合「國家氣候變遷調適政策綱領」以及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推動之「地方政府氣候變遷調適計畫」,將氣候變遷(溫度變遷、降雨變遷、極端氣候、海平面上升)對高雄市八大調適領域(災害、維生基礎設施、水資源、土地使用、海岸、能源供給及產業、農業生產及生物多樣性、健康)造成之衝擊影響完成評估,促使高雄市邁向氣候變遷下之永續城市。

            2015年,因應高雄市環境管理自治條例通過,及為推動本市調適政策,將既有的「高雄市永續發展委員會」升格為「高雄市永續發展暨氣候變遷調適委員會」(以下簡稱永續會),於會中提出適合的調適行動,配合既有之永續會指標與溫室氣體減量措施,建設永續低碳城市。

           災害領域:濕地廊道暨綠地覆蓋

    高雄市境內濕地面積超過1055公頃,其中10處濕地被內政部營建署列為國家重要濕地(3處國家級、6處地方級及1處暫定地方級濕地),面積達739.9公頃。為解決淹水問題,市府自2002年開始規劃興建滯洪池,迄今已建置16處滯洪池,總蓄洪量約386.6萬噸,高居全國之冠。

           仁武區北屋排水為愛河水系源頭,近年來仁武地區都市發展迅速,都市防災課題與經濟發展同等重要,攸關愛河整治、仁武防洪排水、以及八卦寮土地開發利用的第100期公辦市地重劃區,總面積約20.85公頃,開發完成後可提供住宅區用地約3.1萬餘坪,並取得公園、綠地、綠兼河道、道路、道兼河道、河道及滯洪池用地等公共設施面積約10.5公頃,預計112年底完工。完工之後,將徹底解決仁武八卦寮地區淹水洪患,完成愛河整治最後一哩路,重現水路風華。

          水資源領域:推動多元水資源政策,增加再生水提供量

    為增加大高雄水資源調度的彈性,因應氣候變遷致的缺水風險,目前除了全台第一座每日供水4.5萬噸的鳳山再生水廠,以及第二座每日供水7.8萬噸的臨海再生水廠,市府也積極爭取於並已積極開始推動北高雄再生水計畫,北高雄預計興建橋頭、楠梓2座再生水廠。待四座再生水廠全數擴充及完工後,預計每日總供水量將達21萬噸,可穩定提供產業用水,提升高品質的用水需求,可舒緩科技產業用水壓力,讓水資源在產業及民生皆能供應無虞。

           農業灌溉生產計畫:協助農民裝設調蓄設施 提升用水效率

    近年飽受極端氣候影響,台灣南部水情嚴峻,正面臨嚴重的乾旱。由於遲遲不降雨,加上高雄市山區取水不易,故省水就成為了關鍵作為。為提高農產業韌性、協助農民節省與精準地用水,高市府農業局自2017年起推動「管路灌溉補助計畫」,協助農民設置調蓄設施,以滴灌等系統搭配水塔使用,不但發揮精準灌溉,且同時更加省水、省時、省工。截至去(111)年止高雄市設置面積已達300公頃,範圍擴及美濃、那瑪夏、桃源等農地,並爭取補助基礎設施2635萬元,預計於今(112)年再增加面積40公頃。

           健康領域:預防因邊境開放 重要蚊媒傳染病的擴散風險

    由於新冠疫情降解,隨著邊境開放、國際移動頻繁,東南亞移工與漁工入境轉為頻繁,登革熱防治將成為重點。為防範境外移入登革熱病毒經由環境中病媒蚊而擴散社區,高市府於2023年4月辦理「決戰境外、全面出擊,登革熱防治記者會」,邀請醫師公會、友善醫療診所、高雄市就業服務商業同業公會、高雄市觀光協會、高雄市旅館商業同業公會、新住民團體、跨國企業等共襄盛舉,以強化高雄市社區防疫醫療,以及增進市民與國際移工的自主檢康管理意識。為達成防疫目的,市府更提出多種策略,並提供獎勵,鼓勵入境民眾透過自主檢測及通報等防疫相關措施,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防止疫情擴散。

     

    高雄市本身於調適發展上,配合「國家氣候變遷調適政策綱領」以及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推動之「地方政府氣候變遷調適計畫」,將氣候變遷(溫度變遷、降雨變遷、極端氣候、海平面上升)對高雄市八大調適領域(災害、維生基礎設施、水資源、土地使用、海岸、能源供給及產業、農業生產及生物多樣性、健康)造成之衝擊影響完成評估,促使高雄市邁向氣候變遷下之永續城市。


    2015年,因應高雄市環境管理自治條例通過,及為推動本市調適政策,將既有的「高雄市永續發展委員會」升格為「高雄市永續發展暨氣候變遷調適委員會」(以下簡稱永續會),於會中提出適合的調適行動,配合既有之永續會指標與溫室氣體減量措施,建設永續低碳城市。


    災害領域:濕地廊道暨綠地覆蓋
    高雄市境內濕地面積超過1000公頃,其中10處濕地被內政部營建署列為國家重要濕地(3處國家級、6處地方級及1處暫定地方級濕地),面積達739.9公頃。為解決淹水問題,市府自2002年開始規劃興建滯洪池,迄今已建置16處滯洪池,總蓄洪量約386.6萬噸,高居全國之冠。
    仁武區北屋排水為愛河水系源頭,近年來仁武地區都市發展迅速,都市防災課題與經濟發展同等重要,目前北屋排水已施工中,預計2022年12月底前完工,渠道型式採用植生坡面以營造生態環境,排洪功能與生態性兼具,完工後保有愛河水系源頭生態環境,減緩愛河下游淹水情形,並完成愛河最後一哩路整治。草潭埤滯洪池以公園方式闢建,汛期間除可提供滯洪功能外,平時可提供民眾作為運動休閒空間,亦可增進市容觀瞻。


    水資源領域:推動多元水資源政策,增加再生水提供量
    為增加大高雄水資源調度的彈性,因應氣候變遷致的缺水風險,目前除了全台第一座每日供水4.5萬噸的鳳山再生水廠,以及第二座每日供水7.8萬噸的臨海再生水廠,市府也積極爭取於北高雄興建橋頭、楠梓2座再生水廠,全數完工後,預計每日供水量可達20.5萬噸,可穩定提供產業用水,提升高品質的用水需求,讓水資源在產業及民生皆能供應無虞。
    農業生產及生物多樣性領域:推動設施型農業 颳風下雨都不愁
    地球暖化,極端氣候出現頻繁,氣溫劇烈變化大,加上颱風及豪雨等災害,造成農業損失逐年擴大,且農民採取傳統露天栽植,容易受天災與病蟲害危害,為提升農業防災能力,穩定蔬菜、果樹、花卉、特用作物及種苗產業各項作物供應及價格,由傳統露天栽植,轉型為溫網室設施栽培,高雄市政府農業局推動「110年度設施型農業計畫」,希望輔導農民興設結構加強型溫網室設施,提升防災生產效能,生產高品質蔬果、花卉、特用作物及其種苗產品,引導提升經營效率及穩定市場供需,該計畫第一階段核定36.66公頃,第二階段核定36.66公頃。


    健康領域:重要蚊媒傳染病全方位防治工作 降低社區感染登革熱的風險
    因全球暖化影響,加上氣候變遷及都市人口住宅密度增加,高雄在登革熱防疫面臨了極大的挑戰,登革熱、屈公病及茲卡病毒等蟲媒傳染病境外移入風險對本市的威脅程度可說是與日俱增。面對新型態傳染病的挑戰,高雄市政府漸進式的修正防疫措施,研擬合時宜的防疫策略。
    2020年高雄市以執行入境登革熱NS1快篩檢驗之「決戰境外-邊境檢疫」策略,成功阻絕登革熱病毒於境外。由於各項防疫策略,自1998年疾病管制署有官方正式統計資料後,22年來首度創下「零」本土登革熱確診病例的防疫成功典範。2021年市府防疫團隊更以2020年為基礎,制訂「高雄市政府 110 年度重要蚊媒傳染病全方位防治工作計畫」,在「醫療整合」、「決戰境外」兩大措施突破創新、並持續進行「法治教育」、「社區防疫」等各項防疫策略,降低社區感染登革熱的風險,守護高雄市民的健康平安。


    (摘錄自2021年高雄市因應氣候變遷白皮書)

    :::
    ▲開啟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