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海洋能發展協會」成立大會,8月26日在台灣大學博雅教學館舉行。

會員們輪番自我介紹,流露出對協會熱切的期望。
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的問題日益加劇,各國輪番對氣候宣戰,倡議減碳目標;台灣政府也參與響應,在2022年3月30日公告了「臺灣2050 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有鑒於台灣海洋能發展不易,由關心海洋能發展的產業界、學術界、環保團體等33位發起人共同發起籌組「台灣海洋能發展協會」,8月26日在台灣大學博雅教學館舉行成立大會與第一次會員大會,並選出理事15名、監事5名,首屆理事長由協會籌備處主任、富連海能源科技技術部經理莊閔傑高票當選。
莊閔傑致詞表示,海洋的能量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海洋能發電的特性:「源源不絕」、「發電時間比太陽光電及離岸風電更長」、具備「可做為基載電力」、「產品生命週期中碳排量最低的綠能」、「每年平均運轉發電時數最長」、「24小時可發電」等特色,正好與太陽光電及離岸風電、小水力發電等綠色能源互補、互助。
海洋能在台灣其實已經發展了將近二十年時間,但是為什麼台灣海洋能的技術發展速度如此緩慢?莊閔傑一語道破,「最主要是因為台灣在海洋能的發電總目標上並沒有做設定,因此包含政策、研發、供應鏈、資金、人才等各項資源投入嚴重不足。」
所幸,今年3月份莊閔傑等33位發起人開始籌劃協會的成立,經過籌備委員幾個月來的努力,終於在8月26日正式召開成立大會,期藉由台灣海洋能發展協會的成立,爭取政府更多的重視,讓海洋能發電產業得以快速蓬勃成長。
莊閔傑分析,雖然過去台灣海洋能技術進步緩慢,但近幾年其實多有進展,尤其台灣已經有本土廠家開發出海洋能系統中最關鍵的永磁發電機技術,相信可以幫助海洋能快速朝向可商轉邁進。 協會成立的目的也是為了集合產官學研的力量,連結上、中、下游產業鏈,讓海洋能技術更上層樓,這樣才能讓海洋能技術在台灣深耕。
莊閔傑也呼籲台灣的用電大戶們,以及有前瞻眼光的投資者要盯緊投資在海洋能的研發上,支持、扶持台灣有技術的團隊持續進行研發。他說,「台灣是個海島國家,我們一定要擁有可持續運用、自主技術的能源,這樣才能讓台灣的各項產業蓬勃發展。」
台灣海洋能發展協會創始會員由產業界、學術界、研究機構組成,包括一、業界:富連海能源科技、天晴能源集團、台灣小水力綠能產業聯盟、奇萊工業、源達機電、太平洋電線電纜等公司。二、研究單位:工研院綠能所徐仕昇、許文陽、張育齊經理、國立台灣大學海洋中心梁乃匡名譽教授、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杜旭峯總監等。三、學術界:國立海洋大學陳建宏(現任國家海洋研究院院長)、臧效義、林鎮洲、關百宸、余興政,國立中山大學薛憲文、林俊宏、葉博弘,國立成功大學楊瑞源,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于弋翔,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劉華美,國立清華大學曹哲之、國立台灣大學楊舜涵,淡江大學蔡秉鈞等多位從事海洋能相關研究與專長的大學教授。
新聞日期:2022.08.26
資料來源:工商時報(另開新視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