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永續的意涵
地方永續的概念主要是依據「地方21世紀議程」的精神,而該議程的概念又源自於「21 世紀議程的第28 章--地方當局」。因為「21世紀議程」探討的問題和解決方法之中有許多都起源於地方活動,因此地方政府的參與和互相合作將是實現其目標的決定因素。由於他是最接近人民的一級政府,因此他們在教育、調動和響應群眾推動永續發展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地方永續發展行動計畫
「行動計畫」是實施「地方21 世紀議程」所確定的目標之具體行動和步驟,發展地方21 世紀議程是透過各政府部門、各利益相關團體的充分參與,才能有助於地方政府和民眾對實施地方永續發展策略形成共識。另一方面,將永續發展策略納入地方計畫,透過計畫的實施,實現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和良性循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從互動的經驗中本團隊將高高屏三縣市的跨區域合作精神列為首要,以「區域治理」為思考核心,考量高高屏區域特性,以及區域相關議題篩選準則( Criteria Selection ),亦即「區域共通性、問題緊迫性、施政可行性、民眾參與性、經濟效益性、社會公平性、環境永續性」,歸納出重要的五大議題,包括水環境、空氣污染總量管制、生態工業園區、永續交通運輸及綠色社區推廣。並以此五大議題邀請有興趣的學者專家進行分組的座談會議,從中讓專家與行政單位進行互動與討論,並從中獲得許多有用的資訊。
短期發展策略及措施
為實現城市發展之目標,應配合所在的環境加以規劃,利用生態、地理或是氣候上之優勢,擬定短期最適永續發展策略措施,以達成最大的效益。
(一)再生能源
採用在地化、潔淨的發電系統
太陽能利用:設置太陽能熱水系統,提升高屏地區裝設太陽能熱水系統裝設率;太陽能光電系統,充分利用太陽能源,設置於頂或空曠處,減少地區用電量,進行減低排碳量。
風力發電:設置小型風力發電機,增加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取代傳統能源之使用,減少用電負載。
生質燃料:透過植物或藻類的生長時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作物又可提煉生質油,進一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同時發展再生能源,如養殖微藻或種植麻瘋樹。
(二)節約能源
使用高能源效率、低耗能燈具,將現有室內耗能燈具(如白熾燈、T8燈管),汰換為低耗能低污染照明設備。由公務部門率先推動,包含市(縣)政辦公大樓及校園的出口指示燈、避難方向燈、消防指示燈等號誌燈設備全面汰換為省電產品(如:LED燈具、T5燈管)。
戶外照明路燈、景觀燈更換為省能之LED路燈或太陽能路燈,並配合時序調整照明時間,在達到基本照明需求下,避免光害及能源之浪費,同時推動節能路燈示範區,逐年汰換耗能路燈。
透過節能標章制度提供消費者省能及CO2排放資訊。
獎勵及補助方式推廣銷售各類節能、節電、節水器具或設備。
(三)低碳運輸
建構便捷大眾運輸網
透過建構完善的大眾運輸網,舒緩汽機車使用,例如捷運、高鐵、台鐵、公車與建置轉運樞紐等,強化偏遠地區公共運輸系統可及性,進而有效提升民眾搭乘意願。
推廣節能環保車輛與共乘機制
鼓勵使用替代燃料運具,並淘汰能耗高、排碳高之老舊車輛,均可有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相關措施如下:
持續推動汰換老舊車輛/購買低污染車輛或電動機車 除目前現有補助外,擬擴大加碼補助,以提高民眾購買低污染車輛意願,降低機動車輛空氣污染危害,並透過充電站的連結,提升便利性,以利結合當地文化發展地方特色,進而推動低碳觀光休閒運輸之目的。
推廣共乘機制 建立「共乘網站」,以網路郵件、手機簡訊,或即時公告的方式,廣泛披露訊息,提高共乘率。
推動腳踏車租賃系統及自行車道路網建構
建置高雄市公共自行車服務系統,辦理高雄地區自行車道整體路網規劃設計,並提供安全騎乘空間,鼓勵全民使用綠色運具,營造整體自行車氛圍,同時導入對觀光客更友善之軟硬體設施,發展高雄市自行車深度旅遊。
(四)資源循環
加強資源回收觀念,增加廢棄物回收量
加強資源回收教育及宣導工作,辦理村里社區宣導活動,灌輸民眾垃圾減量,資源回收理念,以利政策有效推動,提昇民眾配合度。
加強辦理回收、清除、處理工作、積極協助社區、學校、機關等辦理資源回收工作,提升資源回收率及維護資源回收管道之暢通。
避免資源浪費,廢棄物回收處理再利用
推動機關、學校、團體辦理資源回收工作
辦理廚餘回收餘堆肥等工作,提昇高雄市廚餘回收再利用率。
雨水回收再利用,推動生活污水源頭減量及回收再利用
透過雨水回收系統工程,設置節水器具及雨水或中水回收池,如雨撲滿…等,利用校舍或個人住宅屋頂做為雨水收集面積,再把雨水適當處理與貯存,將雨水作為雜用水(沖廁、澆灌..等)使用。
推廣省水設備及器材,以有效減少用水量,降低水資源浪費
藉由政府機關、學校與民間,共同推廣裝設省水器材計畫,有效節省用水,以早日達成節水型社會之目標。
(五)低碳建築
將綠建築概念擴大至生態社區及生態城市,以達到國土永續之建設目標,為因應綠建築推動方案所擬定之策略與措施如下:
加強公有建築物綠建築標章制度效益之管制。
辦理「建築能源效率提昇」及「空調節能評估」計畫。
制定「營建廢棄物減量計畫」,形成廢棄物資源化生態鏈。
建置符合生態城市概念之街區與示範案例。
透過改造示範及獎勵補助的方式,將高雄市建築物面積廣大的水泥或鐵皮屋頂,改造成白屋頂,達到建築降溫、減碳、固碳的效果,使都市熱島效應消失。
傳統老舊建築物改造計畫,將不通風、採光差、隔熱差之高耗能建築,運用綠色施工手法及材料進行立面改造,並對於立面改造前後室內的溫度分佈情況檢測評。
推動陽光社區專案,補助民間建置太陽能系統。
(六)低碳生活
政府機關優先購買對環境衝擊較少之產品,以鼓勵「低污染、省資源、可回收」綠色產品的生產及使用,帶動綠色消費風氣,達到環境保護的效益,並導入碳足跡概念,建立民眾低碳採購概念。
鼓勵食用在地食材,減少食物里程與二氧化碳排放量;此外持續鼓勵健康蔬食,每周一日訂定「無肉日」,減少養殖畜牧業所造成的二氧化碳。
辦理社區、商家減碳輔導工作及專題講座,整合單一窗口提供民眾與團體減碳諮詢,建構模範低碳社區,使民眾瞭解低碳社區發展模式及實質效益,進而提升民眾節能減碳知識。
透過發展生活節點,減少長途運輸旅次,進而減少能源消耗與碳足跡。
推動個人節能環保生活,例如節能減碳十大宣言之執行。限制一次性用品使用,鼓勵消費者自備餐具及購物袋。
(七)環境綠化
推動屋頂及陽臺綠化
由於城市建設普遍現象為「灰化」,建築物多以鋼筋水泥建造,巷道鋪設水泥路面。可透過獎勵補助計畫及協助民眾住宅改造,提高社區綠美化度,由灰化環境改善為綠化環境。
進行城市與道路全面綠化,建構都會綠色廊道
全面推動環境綠美化,培育各類草本植栽,以應地區各道路及各鄉鎮綠美化需求。並可搭配縣市旅遊路線,依各區域之特色,進行植栽綠化作業,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觀效果,營造生態廊道。
設置空氣品質淨化區
以設置植栽綠化為主的地區或設置其他相關的設施(例如自行車道),以達到改善空氣品質、提昇生活環境品質、提供生態與環境教育和資源永續利用之目的。